顯示具有 上課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上課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照片如何呈現生活觀點|第五堂|10月7日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0


照片如何呈現生活觀點|第五堂|10月7日


板橋影像紀錄社
文|何思瑩 (媒觀志工)

今天是第五次上課,也是學員第二次要和大家分享照片。

首先是怡雯。怡雯訪問了捷運府中站周圍的雞蛋糕攤販,本身就很喜歡吃雞蛋糕的怡雯特地帶了兩家的雞蛋糕來讓大家試吃,一家是位在一號出口旁、板橋市農會的一號店,另一家則是二號出口直走,天才書坊樓下的二號店。在濃郁的香味中,怡雯向大家報告了她簡單的訪問結果。


一號店的雞蛋糕老闆總是會主動招呼客人,更大方的讓客人先試吃,卡通造型的雞蛋糕不但大,更相當紮實,據說若不小心烤焦了便會全部丟棄,堅持要讓客人吃到最新鮮美味的口感,可見老闆娘的用心,也難怪生意非常好,課堂上的我們也吃得津津有味。

而二號店因為已近後站商圈,競爭就比較激烈了,雖然是25年的老店,但客人明顯的沒有一號店來得多。怡雯本週的報告除了讓大家大飽口福外,也讓我們去發現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故事,即使是小小的攤販,背後的人生經歷和工作態度,也都非常值得我們去發掘和學習的喔。



接著上場的是柏宇,柏宇說著前幾週開車前往新店廣興河濱公園的產業道路上,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落石恰巧落在馬路的正中央,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分隔島,而在前方更有一個流動廁所橫躺著,像是警示牌一樣,十分有趣。具有地質研究背景的柏宇更和大家分析了雨量和山區石頭的質地組成,探討落石的原因,能夠透過一個小小的事件去挖掘背後造成的原因,柏宇這樣追根究底的科學家精神,讓大家敬佩不已。

黃大哥則是抽空在週三上午七點,造訪昆龍大哥居住的社區,也是影片「清流繞地球」的紀錄地點「莊敬華園」,用照片和大家分享社區居民分工做資源回收的活動。我們看到許多社區的居民組成了義工隊,將社區的垃圾一一細分,有坐在輪椅上的阿姨認真的在折報紙,也有背著書包的中學生將家裡的垃圾帶來分類。據說這樣的資源回收每月能為社區賺一到兩萬的金錢,能貼補社區活動的開銷;除此之外,也凝聚了社區居民的感情,讓彼此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真的很棒!

張琪姊自己剪了影片,和大家分享由台灣醫師組成的快樂醫療團在今年六月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古芝潘文根社義診的過程。我們看到好多的當地居民排隊要看醫生,除了一般的疾病之外,還有許多當時越戰造成畸形的後遺症,一張張照片觸目驚心,當地的衛生及醫療條件更讓人堪慮。不過看到台灣醫生們認真的看診,也希望大家能多多給予支持鼓勵,讓我們將愛散佈到世界各地。

玲宛姐帶來了最近她參加後埔戲棚團員工培訓計劃的照片,像是一個戲劇表演班的課程,目前進行到聲音表情的教學。玲宛姐說同一句話每一個人會用不同的情緒去詮釋,這樣的差異非常有趣,也可以激盪出更多表演的靈感。

昆龍大哥最近開始紀錄板橋在地著名的北管社團:潮和社。潮和社位在板橋市溪頭街,約有社員約200人,藝員50餘人,曾多次受邀參與全國性表演,在傳統音樂北管界,深獲專家及愛樂者的高度肯定。潮和社希望能使北管薪火延綿傳遞下去。



閱讀全文...

紀錄與生活|第四堂|9月30日

紀錄與生活|第四堂|9月30日
板橋影像紀錄社

文|何思瑩 (媒觀志工)

今晚課程一開始,蕙如就先帶著大家討論平時關於「紀錄」的經驗。其實大家平時都有紀錄的習慣。像柏宇會將平時的見聞或是遊記、食記po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黃大哥和家人出遊時會帶著相機,記下美麗的風景和回憶。

張琪姐和玲婉姐則是習慣dv拍攝。昆龍大哥除了平時關注的公共議題,也會記下自己的心情、想法,累積的文章數量,據說一年內就出了兩本文集呢!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紀錄的經驗,對思瑩來說,紀錄能讓許多重要的時刻不被遺忘,婉鈴則覺得紀錄是她重新整理自己的一個方式。其實不論是寫在日記、部落格裡的心情故事或流水帳,或是書信、照片、帳冊,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個人的成長,週遭環境的變化。




所謂的歷史,並非只是課本裡所讀到的大事件,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透過紀錄的方式,為自己、也為自己所在乎的人事物寫下歷史。

我們看到由街友製作的「漂泊新聞網」,透過短短的報導,街友就讓我們看清主流媒體提供的錯誤訊息,也讓我們對街友有不一樣的看法。

因此,若我們能夠有效的紀錄,更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分享出去,並和更多人得到連結、產生關係。

接著,蕙如就和大家講解新聞採訪的技巧。採訪之前需要做好充份的準備,蒐集被採訪單位的相關資料、了解採訪主題與背景,也要慎選受訪者、擬採訪大綱。採訪時可先挑對方最拿手的話題開始,盡量問開放性的問題,掌握訪問的主題。而寫作的技巧則是要掌握五個W:What(發生甚麼事)、Where(在哪裡發生)、Who(是誰)、How(怎麼發生的)。

最後,昆龍大哥播放台北縣政府網站上的板新特區模擬動畫,並配合他和蕙如老師的照片、萬坪都會公園的實地攝影。大家互相討論,也開始去思考,一個都市計劃的背後的動機、參與的企業能帶給在地居民的是什麼,有些犧牲是否值得,而許多規劃或是值行面是否還能有討論的空間。而除了無奈接受,或許人民能夠替自己爭取更多參與的機會。



閱讀全文...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廣告與生活的面面觀 |9月24日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3

廣告與生活的面面觀 9月24日 板橋社大 做個獨立特派員

這次的課程討論的是「廣告與生活」。在課堂中蕙如、冠嘉、慶州一起討論廣告作於生活的影響。由於冠嘉的工作某一部份與「廣告創意」有關,所以在看待廣告與生活的關係時,有著很特別的見解。

冠嘉認為,當他自己要做廣告創意時,有時候會想「這個要被推銷的產品並非全能,但是在廣告呈現上卻要強調產品有多完美,讓他感到錯亂」,不過大家都覺得一個有趣、充滿創意的廣告,的確也可以愉悅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課堂上,我們進行了一個「我所認識的品牌」的遊戲中,身為年輕人的冠嘉,豪不猶豫地寫上一大堆的品牌名稱,但是這個活動對於慶州大哥而言,成為了一個最難的考驗,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寫出「大同」這個品牌。由此可以知,上一輩的慶州大哥,比較沒有像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一樣,受到無時無刻的商業廣告轟炸呢!

除了認識到廣告的行銷威力之外,我們也一起探索了廣告中隱藏的一些刻板印象,包括當我們想到某些廣告時,我們總可以聯想到某些情境,譬如:想到雞精就等同於幸福、想到某牌休旅車就會想到美滿家庭、想到威士忌則等同白領階級、想到維士比則會聯想到工人大哥。這些刻板印象都是由廣告經年累月所塑造而來的呢!此外,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像是內衣廣告、沐浴入廣告、廚房廣告、清潔用品廣告、家電廣告等都將女性角色窄化為兩種:性感女神或賢慧母親,這有的確影響我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哩。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9/17 新聞中不能說的秘密 | 板橋社大第二回上課紀錄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0

9/17 板橋社大【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第二回上課紀錄

文 / 唐可歆(講師)

本周小葉老師繼續帶大家來探討現今新聞相關議題,很開心的,這次我們多了兩位夥伴加入討論,分別是老朋友玲琬姐和新朋友任廷。

首先,小葉老師給大家看四張沒有圖說的照片,請大家從照片中的環境和人物來猜一猜照片中的故事,最後小葉老師再揭曉謎底。大家從看圖說故事的過程中都發現到,光靠照片實在很難客觀猜出事件的真相,尤其有些照片很容易誤導大家的解讀方向,像是我們憑著對有色人種的刻板印象,常會出現錯誤的解讀。

小葉老師談到近日郭富城在媒體上為自己在聽障奧運閉幕表演中請郝龍斌市長下台一事道歉,各家媒體對郝龍斌市長的回應卻各有不同的解讀,文章標題從下的輕的『不需要』到下的重的『沒有必要』都有,而這些語感都會左右讀者對這個事件的觀感。又,新聞媒體也慣於為特定族群貼標籤,像是草莓族,IE設計師等等,無形中更僵固了社會大眾對這些族群的刻板印象。

黃大哥回應說,其實最近網路新聞帶來了很大的便捷性,因為同一則事件可以同時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角度,取得相對客觀的資訊,當然,讀者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也是影響自己解讀事件角度的重要因素。小葉老師很同意黃大哥的說法,她補充說明,人們其實要有檢驗新聞背後意識形態的能力,再者,自己實際去參與媒體運作過程,也是一個途徑去理解記者和新聞工作者為何及如何產製出新聞。

小葉老師提到「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是一句亙古以來的新聞價值判準,而媒體用這套價值對新聞所做的選擇和詮釋,也影響著我們對事件的看法。例如近日被繼壹週刊揭發張韶涵遭母控訴惡意拋棄的新聞之後,其他家媒體後續又大肆報導張母指稱張韶涵遭人下降頭的消息,這種新聞內容乍看之下容易引起閱聽眾的好奇,新聞性十足,但是媒體對於迷信的過度報導,無形中會強化整個社會對於怪力亂神的錯誤想像。

當小葉老師詢問冠嘉對於「好生活」的想像是什麼,他覺得好生活應該是享有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然而小葉也說道,媒體對於好生活的描繪經常侷限於外在物質的擁有,像是以養生為訴求的保溫杯,或是富有設計感的名牌家電等等。另外,台灣的媒體也特別愛強化經濟市場與股票的關聯性,彷彿股市的漲跌左右著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擁有財經專長的黃大哥補充回應,其實股票投資行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類似賭博行為的短線操作,目的在於在短時間內獲利,一種則是對於國家產業的長期投資,長遠來看是比較穩健的。

在休息片刻後,小葉老師播放由公共電視製播的媒體識讀節目《換個角度看電視---新聞篇》,片中呈現了電視新聞記者一天緊湊的編採工作和所承受的時間壓力。小葉老師說,最近電視新聞台已一昧地跟著蘋果日報的內容走,也就是記者要跑哪一條新聞,已經從當天早上提前到前一天晚上從報紙內容中決定。在報社方面,配合現代讀者習慣看圖片勝過閱讀文字的習性,文章字數已經大幅刪減,相對的,圖片所佔的篇幅也就變大了。小葉老師也觀察到,以前的記者會自認為是一個社會「影響者」,所以對自己所作的報導具有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現在的記者會認為自己充其量只是一個訊息的「傳播者」,他只管將資訊傳播出去,至於對閱聽人會造成什麼影響,則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

小葉老師回憶起自己從師大社教系畢業後,因為對媒體工作的喜愛而毅然決然放棄教職,進入報社當記者,那時報業媒體的發展如日中天,她服務第一年就領到了四個月的年終獎金,但是隨著媒體的榮景不再,當去年離開報社時,早已取消年終獎金的福利。

媒體環境的惡劣伴隨而來的是廣告分食的激烈競爭,新聞也淪為商業產品而被買賣。媒體以企業化的手法經營,一方面又長期與徵信社合作,取得名人的八卦照或是具有煽動性的照片。一方面盡量尋求最精簡的成本與人事來獲取最大的利益。小葉老師談到,在這次八八水災中,電視或報紙對救災的報導大多是水災後的兩三天才陸續出現,這很可能是因為報社和新聞台的編制中,大多都把地方記者的職缺給裁撤掉了,所以水災發生後,媒體才急忙派駐中央的記者到災區去做採訪報導,電視新聞和相關談話性節目也都會請民眾儘量上傳自己拍到的災區照片或影片到電視台網站,藉以蒐集電視台因記者不足而疏漏的災區消息。

小葉老師語重心長的說,現在的電視新聞報導中,已經很難發現對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務的深入報導,電視台總是將責任推卸給觀眾,認為就是因為觀眾愛看,所以羶色腥新聞才會大行其道,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公平?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反省的部分。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9/10【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之課程大拆解 | 板橋社大第一回上課紀錄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0

9/10 板橋社大【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第一回上課紀錄

文 / 唐可歆(講師)
板橋社大「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的第一堂課上,不僅見到了熟悉的老朋友慶洲大哥和顏大哥,還有新朋友黃大哥、明秀姐、素英姐以及冠嘉的加入。

一開始,小葉老師先向大家簡單介紹這堂課所提倡的「媒體識讀」概念,換句話說,就是現代公民應該具備認識媒體、思辨媒體的訊息的能力,進而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行動很容易受到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對真實世界產生偏頗或錯誤的認知,因此已有不少大學將媒體識讀教育列入必修的通識課程中。

為了讓大家對於台灣媒體環境有另一層不同的認識,小葉老師緊接著播放紀錄片《有怪獸》的前半小時片段,讓大家了解聞媒體如何用粗暴的手法去報導如蠻牛下毒、娃娃車悶死學童等社會事件,以及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為拉抬收視而灌爆選票,報導錯誤資訊。

談到每個朋友來上課的動機,目前在大學教課的黃大哥,以往多半只關注跟工作領域相關的東西,但由於已處於半退休狀態,閒暇之餘希望能拓展不同的生活經驗,所以這次希望能藉由本堂課來認識媒體,打開不同的視界;慶洲大哥認為,媒體是個人發聲的重要管道,尤其媒體是社會公器,民眾應當有權接近使用,因此學習如何運用媒體一直是他感興趣的主題;台藝大同學冠嘉則是因為要了解媒體有哪些行銷手法而來;明秀姐和江大哥則是今天前來視聽本堂課,素英姐則是被本堂課的名稱所吸引,對課程內容感到十分好奇。

有些朋友也談到自己對台灣媒體的觀感,像是黃大哥認為媒體是導致台灣社會如此紛亂的原因之一,過度的報導引起人心惶惶,進而也塑造出社會總是處在動盪不安的狀態,他覺得像慈濟大愛的節目淨化人心,是一種安定社會的力量。江大哥在二十幾年前就發現報導新聞立場偏頗的問題,還曾多次打電話到報社及雜誌社抗議過,他舉例,一張兩人拉扯的照片,媒體可以依照自已的立場,解讀為嚴重的「肢體衝突」或單純的「推擠」,讀者光從照片上來看,根本無從判斷解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另外台灣連續劇的內容也頗令他感到失望,劇情了無新意又進展緩慢,隔了兩個禮拜再回來看,劇情還都能銜接得上。

另外,我也向大家說明這學期將會有幾項特別的活動安排,包括參觀電視台或參加電視節目錄影、接受教育電台節目的訪問,以及藉由戶外的社區尋訪,更深一層地認識我們生活的環境。在成果展方面,我以前學員家豐所拍攝的短片「沉默的湳仔溝」為例,說明這學期將帶大家做出有別於主流觀點的在地報導。黃大哥回應本片內容,認為湳仔溝的汙染並不能全歸因於特二號高的興建,應該尋求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全其美的方式,蕙如老師認為黃大哥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政府和我們整個社會該如何權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家豐礙於片長沒能交代清楚,蕙如補充說道,特二號高帶來的車潮勢必對河流、空氣、生態造成污染,其實民間團體也曾提出能保持湳仔溝現狀的替代方案,但後來還是沒有被採納。小葉老師也回應,要在短短十分鐘的影片中,把一個龐大的工程案脈絡交代清楚是很不容易的,作者在精簡內容的同時,也勢必會有資訊不全的遺憾,她鼓勵黃大哥往後也可以做一則自己對湳仔溝和特二號高的報導,讓更多不同的意見能被看見,這就是促進公共討論的一種表現。當時和家豐是同期學員的顏大哥也呼應,雖然這部片子的製作技術無法媲美專業,但是他覺得家豐以板橋住民的位置來看二號高的興建對湳子溪環境生態的影響,有別於官方和專家的精英觀點,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表述。

下周的課程將由曾任職記者的小葉老師來為大家揭開新聞不能說的秘密,小葉老師也請同學們多注意這一周的新聞報導,並把它帶到課堂上來共同討論,相信屆時又會有不同的想法與觀點的激盪呢!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板橋紀錄社開課了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3


板橋紀錄社開課了|9月9日|第一次

板橋紀錄社第一次上課,大家首先分享對於自己為什麼要來上這門課,以及對於自己居住環境的描述。



有趣的是,大多數的朋友其實比較了解「週末出去遊玩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反而對於自己居住附近的地方,比較少關注。但是在昆龍老師的引領下,大家也都漸漸地描述週遭一些不太起眼的場景,包括人聲鼎沸的市場、行道樹四季的變化、居家附近越蓋越高的大樓擋住陽光、神秘的公館溝等等。講到板橋新區越蓋越高的大樓,大家似乎都很有感觸。這時昆龍老師秀出一張張正在興建的高樓大廈的照片,引起大家注意與討論。

對於「紀錄」的定義與這堂課程的期待,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怡雯平常就有寫網誌的習慣,像是每次去吃美食的時候,都會鉅細靡遺地將食物呈現出來。柏宇則對於環保等議題有些許的關懷,認為很多議題要有人一起來做,才會有動力去做。何大哥則是攝影愛好者,很想深度認識板橋在地有怎麼樣的歷史與人文文化。俐蓉則住在板橋、中和、土城的交界點,平常也喜歡攝影,希望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學習如何採訪與計畫專題性的寫作。黃大哥則是每到週日就會去承天禪寺與圓通寺去爬爬山、拍拍照。

下次大家即將要來分享「照片說故事」,一定會很精采。




閱讀全文...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兒童與媒體|板橋社大(三)|2009/3/19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0

文| 唐可歆(媒觀志工)

今天是由小葉老師來跟大家談談兒童與媒體的關係。

課程一開始,小葉老師先帶大家回顧由蕙如老師在最近一週蒐集的新聞報導,這幾則報導都與兒童及青少年喜愛的商品有關,像是「孩子愛吃零食」的報導中,討論孩子會受到卡通包裝的吸引而購買零食,不過小葉老師認為該則報導登出卡通主角的圖片,似乎有再次宣傳的意味;而最近媽祖繞境以卡通「花田一路」的玩偶來製造話題,引起媒體的關注,小葉老師指出這樣的宣傳方式似乎將宗教的深層意義給表面化、膚淺化了;而高雄捷運近日推出的霹靂劇典藏卡,也是常有的商品行銷模式,目的就是讓消費者去蒐集這些商品。總而言之,一旦商品以卡通人物代言,小孩似乎都很難抵抗誘惑。


接著,小葉老師帶來一幅非常震撼、特別的插畫,這幅畫的主角是大家熟知的哆啦A夢,但是這尊哆啦A夢不僅露出詭異的笑容,身上還有黑道大哥的龍鳳紋身,它一手抓著一個小小的人型偶,這個人型偶的手上又抓著一隻哆啦A夢的剋星—老鼠。小葉老師說,這幅插畫想要諷刺人們不但喜歡看哆啦A夢的漫畫卡通,還會忍不住去蒐集它的公仔玩具,殊不知這個過程反而是被哆啦A夢給控制住了。我們在購買公仔的同時,也忽略了它只是媒體形塑出來的東西,並沒有生命。

不少調查數據顯示,台灣的兒童及青少年在下課回家後,都把時間花在看電視上,與家人的相處時間則變得非常的少,而且科學實驗也證實,看過多的電視會對孩童的智力發展及思考能力造成負面的影響。此外,大量的零食和速食廣告也會造成孩童偏差的飲食習慣。小葉老師便指出麥當勞廣告慣用的行銷手段,像是麥當勞廣告喜歡以輕鬆的音樂搭配舞蹈,營造歡樂的氣氛;還有,廣告當中會呈現孩童邀請朋友在麥當勞辦生日Party的節慶氣氛,無形中讓人們覺得在麥當勞辦生日Party是一件很流行的事;而麥當勞也喜歡找知名偶像來當代言人,並且當成新聞來炒作,讓人們覺得代言麥當勞廣告是一件重大的、值得注意的事件。

在稍作休息之後,小葉老師播了兩集由公視製播的媒體識讀節目《換個角度看電視》,「電視奶爸」一集中談到陪同孩子看電視、了解孩子觀看想法的重要性,「廣告催眠術」一集則教大家如何區辨藥品、健康食品和一般食品的差別,以及廣告手法如何形成消費者選購商品的迷思。

觀影後,小葉老師詢問大家是否有陪小孩看電視的習慣,班長彥名談到,自己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了,回家還要陪小孩做功課,如果還要一起看電視,其實有點困難。小葉老師也觀察到,現在小孩跟著媽媽看連續劇的狀況好像很普遍,不僅如此,小孩也愛聽流行音樂,這些歌曲中中談的都是大人的戀愛觀,小孩似乎變得很早熟。談到這裡,澤山大哥好奇的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唸書好像跟以前不同,像他的小孩都是一邊聽音樂一邊看書,但他覺得既然小孩覺得這樣唸比較有效,他也就不以為意了。

班上唯一的大學生思瑩覺得,其實有時看電視並不一定是真的想看,而是可以加入同學、朋友之間的聊天話題,小葉老師也表示贊同,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動機。

澤山大哥覺得最近的小孩對於網路的依賴好像超過電視了,尤其現在大陸影音網站PPStream可以線上瀏覽最新的電影、電視和廣播節目,大家根本不需要守在電視機前面,張琦姐也附和,只要把電腦螢幕換大,感覺就像在看電視一樣。可見資訊科技帶來的便捷,已經改變了觀眾原本的收視習慣,然而,影視版權的爭議仍還是仍待解決的問題。

談到廣告的威力,小葉老師覺得商品並不如廣告中說的那麼神奇,像是在影片中提到卸妝油的成分,事實上可能會導致粉刺和痘子的形成,像是她身邊就有很多人覺得卸妝油過油,不但無法溶解粉刺,用了還覺得容易長痘子。鵬全大哥也提到,媒體曾報導女星陳美鳳因為美白失敗而臉部皮膚受損,他覺得一般人都受到媒體的影響太深,以為女生白、沒有皺紋才是好看。小葉老師覺得最近台灣在保養和彩妝上也深受韓國的影響,但小葉老師透露,其實裸妝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因為裸妝不是用顏色修飾臉部,而是一層又一層地填補臉部皮膚的缺陷和瑕疵,所以裸妝上的粉其實是非常厚的。

健康食品和含藥食品的廣告時常會強調該商品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說法,消費者很容易被催眠而購買。小葉老師便提到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藥酒產品—保力達B。她提到保力達B最初的廣告並沒有提到飲料內含有酒精成分,而僅強調它具有提神和保持體力的功能,很多體力勞動工作者因此而在上班時間大量飲用,的確一時有提振精神的效果,但之後還是會有像喝過酒一般的疲倦感,而且長久下來造成肝臟的負擔。在有人踢爆這個問題之後,現在保力達B的廣告中,都會註明該飲料中含有酒精成分。小葉老師也好奇其姊妹產品—保力達蠻牛,不知道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值得大家深入去了解一下。但是她也觀察到,蠻牛的廣告已不像過去的廣告直接告知商品的功效,而是以圖像的方式間接強調其效果,目的在於規避檢舉。

除此之外,大家也想到「油切綠茶」和「蕃茄汁」也曾經造成一窩風搶購的熱潮,從事食品加工業的張琦姐提到,市面上的綠茶種類看似多樣,其實差別並不大,通常只是添加一點東西,換個包裝和名稱就重新上市,新商品大多都是靠廣告來拉攏消費者,她還是習慣自己煮牛蒡茶來喝,畢竟不知道外頭的飲料是否有含防腐劑或其他的食品添加物。但小葉老師說,現代人生活緊湊,很多人還是只能買現成的飲料來喝,而在挑飲料時,可能還是選一個看起來比較健康的來喝,因此油切綠茶便成為了多數人的選擇。

最後,澤山大哥提到多芬的香皂常在廣告中強調皮膚洗後非常光滑,但是他覺得現代的香皂和沐浴乳現代的香皂和沐浴乳老是有讓人洗不乾淨的感覺。談到這個話題,小葉老師也說,沐浴乳的廣告其實一直都非常進步,當肥皂一塊仍是五毛錢的時代,沐浴乳便以一罐約一百二十塊的價錢打入市場,沐浴乳能銷售成功都要歸功於廣告的效力,但事實上沐浴乳的成份也是遭到不少質疑。

透過本週的影片和分享,大家都對廣告行銷手法有了新的體認,日後當我們在挑選商品時,應該要仔細檢視商品的成分和功效,而不要被廣告片面的功能強調或外在包裝所影響。


閱讀全文...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9月25日第四堂—廣告面面觀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2

隨著「毒奶」風波逐漸擴大,本週上課一開始的「新聞分享」時間,大家大多提到有關毒奶的新聞,顯然在遇到重大緊急事件時,媒體也成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發布站,不過也有同學指出,媒體雖然扮演很重要角色,卻也沒有「講清楚說明白」。娟芬姊覺得,媒體說多少ppm有問題,卻也沒有詳細地說明是怎麼樣有問題?2.5ppm的標準又從何而來?導致民眾無所適從。




其實,由中國記者揭露的「毒奶新聞」之前,毒奶早已流竄多時,只是礙於龐大的商業壓力,居然令大陸媒體沉默多時。可見媒體在面對良知與生存壓力時的掙扎有多大。所以廣告絕對不是單獨存在於電視節目、報紙正文之外的空間與時間,而是與整個龐大的媒體產業互相交纏、難捨難分。


今天上課的內容即與此有密切的關係,到底廣告、商業壓力如何去影響媒體產業結構與媒體內容呈現呢?此外,廣告本身又有何魅力,如何有效勾起觀眾的消費慾望?在課堂一開始,蕙如提出一個大摘問:我們購物時是否會受到廣告影響呢?接著隨即播出五分鐘的小短片,片中作一個實驗,看看我們會不會因為廣告而選擇商品。一群小朋友先看過不同的廣告,並且對相同品名、不同商標的產品做出選擇,實驗過程將包裝全部隱藏,讓這群小朋友猜猜看自己喜歡的產品是哪一個,而大多數小朋友的確無法嚐出原本自己所認定的飲料產品,進而證明了廣告、包裝影響了我們對於產品的認識與選擇。



此外,廣告內容也是一門大學問,當我們平常習慣「勞工朋友喝威士比、裝西裝的紳士喝威士忌」的時候,其實也落入了一種「什麼身分就該做什麼」的刻板印象。而美艷動人的內衣廣告與廚房用品廣告,也都複製的社會上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內衣廣告中的「讓男人透不過氣,讓女人爭一口氣」的台詞,也讓我們重新反思這些廣告透露出來的訊息就是「女人要穿好胸罩讓自己的胸部看起來大又美,好爭一口氣」、「擁有大有美的胸部才會讓男人幕不轉睛,透不過氣」。





廣告的確是一門大學問,有的同學認為有廣告的商品比較有保障,他也比較敢去購買。也有的同學覺得做廣告創意的人很辛苦,要設計出很多感動、有趣的廣告。但是當大家一起透視廣告背後的意識形態與廣告力量如何影響媒體內容走向時,也因此有機會一起以新的視角觀察廣告所帶來的各種現象與問題。



閱讀全文...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9月4日媒觀在社大開學了—板橋社大正式登場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8


9月4日媒觀在板橋社大開設的課程「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正式豋場。第一次可以說「全場幾乎座無虛席」,教室裡充滿來自各方的朋友,十分熱鬧。在一開始的自我介紹中,有些朋友是因為想要學習新東西而來;有些朋友對於媒體問題也很關心。大學畢業生、公民記者、爸爸媽媽、國小老師、公務人員、退休的阿公阿嬤,可見同學們的背景十分多元,但都對傳播媒體有些興趣、好奇,甚至有人是「束手無策」,到底媒體是怎麼變成大家心目中討厭的大怪獸呢?

此外,這堂課可以吸引這麼多同學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感謝洪淳修老師的「我家有個大導演」課程。上學期的課程中,便有洪淳修老師推薦來旁聽的朋友,沒想到這學期有很多沒修到「我家有個大導演」的同學,通通都來「做個獨立特派員」了!另外上學期的老同學玲琬姊這次也情義相挺,推薦很多好朋友一起來上課,並且在課堂一開始的自我介紹中,便熱情地先分享上學期上課心得。

一開始我們便播放《有怪獸》紀錄片的片段,內容有關台灣主流媒體長期以來的各種問題,像是:電視新聞報導「政治議題」,總是圍繞在花邊訊息、媒體公審、媒體侵犯人權,還有新聞作假與新聞廣告化的問題。而2004年總統大選開票過程,遭到各家主流媒體灌票、造假,也令大家看得嘖嘖稱奇。

影片播畢,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問題,有的人認為媒體環境這麼混亂,總是重複播放沒有營養的暴力、色情鏡頭,為什麼無法可管?也有人質疑,新聞媒體的真實性在哪裡?又們要如何解讀媒體的問題?而當我們知道媒體的問題時,我們又可以怎麼做?

娟芬姐則說以前看星光大道節目,就是因為旁邊的人都在看,自己怕「落伍」才跟著一起看,仔細想想,這不過就是一個唱歌比賽節目,為什麼會這麼紅呢?身為公民記者的思驊則說:「因為這是三中集團啊!」的確,目前超紅的歌唱比賽節目「星光大道」在中視週五首播、在中天週六重播,此外還有中國時報、中視新聞、中天新聞不斷報導,難怪娟芬姐會有「好像大家都在看星光大道,不得不看囉」的感受。



顏阿文大哥則表示,他看完有怪獸紀錄片後,心有感概,的確由衷地感受到「媒體真是毒蛇猛獸」。而這種侵犯人權、作假廣告的新聞媒體,我們到底要怎麼面對呢?接下來的時間,大家都互相討論自己對於媒體的看法,而很多問題,也將會在未來的幾堂課中,得到解答。玲琬姊這時拿起「我愛電視要你好看」卡片跟大家推薦說:「大家可以利用這張卡片背後的電視頻道電話,看到什麼不爽的就可以打去叫他不要播,我有試過,真的有效喔。」


在課堂最後,為了讓大家看看不同的「新聞報導」,特別介紹上學期老學員昆龍大哥的作品「資源回收」短片與由遊民大哥組成的「漂泊新聞網」的新聞。一開始老師問大家,對於遊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很多人都說:「骯髒、懶惰、不工作」等等,但是在介紹「漂泊新聞網」後,大家發現其實大部分的遊民大哥是有工作的,而「骯髒、懶惰」這種負面的性質其實是遍佈不同的人身上,卻被傳播媒體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加諸在遊民身上呢。


閱讀全文...
 
媒觀在社大|社區觀察報. Design by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