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戲劇的奧妙|板橋社大(四)|2009/3/26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文| 唐可歆(媒觀志工)

電視戲劇和電視新聞是形塑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兩項重要媒介,繼上上個星期小葉老師為大家分析新聞媒體的產製過程和問題現狀之後,本週蕙如老師則跟大家一同回顧電視戲劇的發展歷程,並深入討論不同戲劇的形式及內容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按照往例,蕙如老師首先帶大家回顧最近一週主流報紙的板橋地方新聞,蕙如老師所找的這三則新聞,不僅有置入性行銷的嫌疑,而且也沒有呈現更多元的觀點。像是經濟日報報導〈冠德建設轉投資的環球購物中心將進駐板橋車站〉一文中,不僅直接將建商的名字登出來,對於購物中心進駐板橋車站一事,也僅片面闡述政府、廠商、鐵路局等方面樂觀其成的態度,但對於板橋市民的需求和該空間其他利用的可能則未多做描述。〈板橋遠百女裝聯合特賣一折起〉則完全是一則不像新聞的廣告,上面還直接刊登洽詢電話。最後一則報導台灣文化節相關活動,活動範圍遍及新莊、坪林、烏來等地,雖然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則新聞,但其實可能是台北縣政府的公關稿。綜觀這幾週的新聞回顧,大多數是政府或廠商的公關稿,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促銷產品或活動,由此可得知地方新聞記者似乎都沒有時間好好地去深入報導新聞事件。

為了彌補主流媒體報導的不足,在地觀點的報導成為社會大眾認識這個真實世界的另一種可能管道。蕙如老師帶大家上網瀏覽了「永和享活誌」,這是由一群關懷自己所生長土地的年輕人,自發性的出錢出力,所成立的地方性獨立媒體,並且製作的部落格「永和享活誌」,以有別於主流媒體的手法來報導永和社區的大小事。

即使每篇的文章簡短精要,也報導了很多永和所不為人知的人、事、物、地,蕙如老師希望大家本學期的期末作業也可以學習永和享活誌的方向,以在地人的眼光來觀察、報導板橋、土城或新莊等平日活動地區的新鮮事,或是任何美食休閒的訊息。

正式進入今天的正題之後,蕙如老師請每個同學分享自己看不看戲劇類的節目?目前又是在看哪一部戲?以及選擇的標準又在哪裡?不少朋友都表示他們雖然有看戲劇類節目,但不太敢看連續劇,因為一看就會想看到完結篇,非常花時間,像是美梅姐覺得一看連續劇時間都被綁住了,張琦姐為了不讓連續劇給綁住時間,寧願看錄影帶。沛霖和思瑩則都愛看偶像劇,像是敗犬女王、愛情白皮書、波麗士大人等等,沛霖會先搜尋每部戲的劇情大綱,如果覺得不錯就會持續收看,即使是同一個時段也會趁廣告時間來回跳著看;思瑩則是覺得偶像劇大概看幾集就知道內容了,最近因為網路便利,也常直接下載。另外,還有不少人跟蕙如老師一樣都有固定在看民視八點檔連續劇《娘家》,當被問起收看動機時,木欽大哥覺得《娘家》的內容大多是一般家庭中會發生的事情,很生活化,而且演員的演技都蠻不錯的,像是惠君就演的很好;蘇宗大哥表示是因為媽媽要看而一起看《娘家》;澤山大哥只看過前十集的娘家,因為他覺得前十集做的最用心,因為有大量的外景,但是現在全都變成棚內戲了。另外,鵬全大哥現在沒有固定收看的戲劇節目,之前有看公視的《危險心靈》,美梅姐也贊同這部戲很好看,完全不會拖戲,她無意間轉到便從頭看到尾。

三立連續劇《台灣霹靂火》的編劇鄭文華曾經在專訪中,承認他寫的戲劇內容是「垃圾」,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議,然而電視劇真的都沒營養嗎?其實也不盡然,蕙如老師便舉例韓國歷史劇《大長今》以一集四百萬的成本,拍攝出精緻的內容,但反觀台灣一集戲劇的製作成本僅有四十萬到六十萬左右,當然無法拍出像韓國或日本那樣高質感的戲劇節目。

蕙如老師提到,台灣電視電影的發展和政府過去的語言政策有很直接的關係。過去政府刻意貶低閩南語的地位,把閩南語定位為方言,因此在戲劇、電影、新聞中少有出現閩南語,閩南語戲劇也常被定位是低俗、粗枝濫造的。1959年李行導演執導的《王哥柳哥遊台灣》播出之後,政府就規定任何電影不得有閩南語的口白。1983年以後出現很多鄉土寫實電影中會摻雜國台語,像《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等,當時國語日報便批評這種大量運用台語對白的內容粗俗,其實這些都是台灣電影史上很重要的作品,之後的電影《舊情綿綿》還因為閩南語的台詞過多而被劃為輔導級,大家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這也是在當時語言政策下才會發生的荒謬事件。澤山大哥回憶起以前史豔文布袋戲曾經風靡全台,但後來因禁止閩南語發音而改成國語發音,但是這一改就沒有人要看了。

談到戲劇種類,蕙如老師以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作為說明,像是以文學作品改編的文學劇,如《人間四月天》、《浪淘沙》;以真實的社會案件為藍圖來演出的類戲劇,如《藍色蜘蛛網》、《玫瑰瞳鈴眼》等等;以大陸拍攝最為成熟的歷史劇,如《康熙王朝》、《大宋秦判官》等等,加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偶像劇。在形式上,單元劇是指每一集都會發生一個事件,當集或該系列就會結束,故事沒有連續,像《住左邊住右邊》或《包青天》;連續劇則為相反,如民視的《娘家》、三立的《真情滿天下》等等。

不過蕙如老師也詢問大家認為什麼叫做「本土劇」?大家都認為本土劇不應該以語言來分,只要是跟台灣的民情風土或周遭生活相關,即便是國語、閩南語、客家話發音,都可以算是本土劇。蕙如老師覺得大家都頗有概念,其實現在一般人可能都以為講閩南語的才叫做本土劇,但其實像《台灣霹靂火》、《金色摩天輪》等這種劇情脫離現實、光怪陸離的閩南語戲劇,也不能算是本土劇。

一方面,戲劇會創造出新的觀念和價值,像最近的偶像劇裡都會有同志的角色,對同志的描述比較不會那麼隱晦、負面;另一方面,戲劇也會強化社會的價值觀,所以戲劇裡面的刻板印象也常會被觀眾自然而然地接受。像是民視之前八點檔連續劇《意難忘》,其中一個反派女性角色在劇中所懷的小孩是一個唐氏症寶寶,結果該名反派角色在戲裡被指控為因為造口業才會懷唐氏症小孩,戲中不斷傳達這種錯誤的刻板印象,遭來唐氏症家長的抗議,雖然民視以劇情回應撫養唐氏症寶寶的母親都很偉大,但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認為這樣已經把壞人會生到唐氏症寶寶的關係連結在一起,這跟撫養唐氏症寶寶的母親很辛苦是兩回事。

第二堂課中,蕙如老師分享了一段她認為《娘家》從開播以來最好看的一個橋段,這段劇情描述當時第三者佳芬腹中的小孩的DNA報告出爐,確定孩子不是惠君的丈夫建明的骨肉,因此佳芬被趕出彭家,惠君卻有感自己是因為第三者的孩子不是丈夫的而保住婚姻,並非是丈夫有悔意改過,難過之餘提出離婚的要求。蕙如老師解釋,傳統的連續劇當第三者離開之後家裡就平靜了,但娘家在這裡將女性的心理感受處理的很細緻。蕙如老師也帶大家上網瀏覽《娘家》的官方留言板,上面有相當多的影迷留言,表達自己喜歡誰、討厭誰,或要誰繼續留下的意見,有時影迷入戲太深,常造成演反派的演員很大的壓力呢。蕙如老師還播了另外兩部客家電視台的連續劇《大將徐傍興》和《菸田少年》預告片,除了因為蕙如老師想讓大家欣賞她的偶像林生祥在《菸田少年》所演唱的主題曲之外,其實這兩部戲特別在於製作較為精緻考究,集數較少,故事也較貼近一般日常生活,她也很建議大家有空可以轉到客家電視台看看他們製作的戲劇節目,品質都在水準之上。

目前商業電視台的偶像劇集數也不算多,並且大量運用俊美的演員和偶像藝人,以時下流行的造型加以包裝,場景多半在優美的環境和豪宅之中,擁有充分的視覺享受。年輕的演員雖然外貌姣好,但演技生嫩,反觀其他國家如日本、中國大陸等都有嚴格的演戲訓練制度,這反映出台灣戲劇的產製結構和他國相去甚遠,節目的品質自然無法提升。加上台灣的偶像劇題材都以愛情為主,主要收視群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劇情的影響,對於感情的想像產生扭曲,與現實脫離。再者,偶像劇裡常會出現角色身份的刻板印象,像是男同志常有娘娘腔的舉止,事實上同志和娘娘腔並不劃上等號,而且喜歡搬弄是非,是一個負面角色,這會形成社會對同志的刻板印象;劇中女強人角色都位居女配角,女強人的野心被解讀為攻於心計,即便職業和社經地位很高,但還是會敗在愛情上,其實這些刻板印象和現實狀況是不太一樣的。

今天在課堂中談了許多與跟戲劇相關的內容與反省,其實可以看出戲劇對社會的影響力,我們一方面可以從戲劇上學習到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從戲劇中反省自己的現實生活,但也要不要忽略戲劇中再現的種族、性別、同志身份等角色,可能形塑了某種刻板印象而造成歧視或偏見等問題。

2 意見:

永和人的社區刊物 提到...

您好:
我是永和享活誌的經理,敝姓蔡,
很高興貴單位能注意到我們對地方事務的餐與參與,
不過有幾點必須向貴單位反映。

為文中提到"永和社區大學所製作的部落格「永和享活誌」"
因為「永和享活誌」並非永和社區大學的刊物,
我們只是一群關懷自己所生長土地的年輕人,
自發性的出錢出力,成立地方性的獨立媒體,
關於這點,希望您能將此文及相關轉載的文章做更正的動作,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未來也很希望能與貴單位有所接洽交流!


謝謝
stand.st0103@msa.hinet.net

tintincai 提到...

OK!!謝謝你的指正,我們立即更正。謝謝

張貼留言

 
媒觀在社大|社區觀察報. Design by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