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3月12日 新聞中不能說的秘密-「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第二堂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3月12日 新聞中不能說的秘密



唐可歆(媒觀志工)


今天的課程由首度登場的小老師來為大家解構新聞媒體的各種現象,由於小葉曾經是報業資深記者,所以和大家分享許多過往的工作見聞,以及對台灣媒體環境的近身觀察。


首先,小老師拿出一張頭版新聞報紙,要大家猜猜當中有哪幾則新聞其實是置入性行銷或廣告,不少人迅速地指出了幾個疑似廣告的報導,其敏感度讓小老師不僅感到佩服。小老師提到,向廠商收取費用、以「專案」形式包裝成新聞報導的操作手法,已經是各大報業司空見慣的現象。報紙版面空間有限,一小塊篇幅的叫價可能到高達一、二十萬,由此可看出新聞被視為商品一般交易的特性。



除此之外,小老師也強調新聞建構了我們的世界觀跟價值觀,例如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針對同一則事件,各有不同的報導方,若不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很容易受到報導的價值或立場所影響。



當小老師詢問大家覺得新聞還有哪些特性時,葵英姐覺得現在的新聞形式和內容愈來愈像連續劇,像是之前發生李泰安「搞軌」案時,李泰安家人一舉一動成為每日新聞。也有很多人提到現在的電視新聞都直接唸當天各大報的新聞標題,毫無獨創性,而且新聞內容和畫面也完全不相干。小老師回應,電視新聞的製作上較為粗糙,各家為了不獨漏新聞,都相繼以報紙內容來決定當天要的追新聞;而把資料畫面用在新聞時,其實應該打上「資料畫面」字樣,但現在電視台都省略了這個動作。而電視媒體的特性使然,電視新聞特別追求視覺聲光的刺激,像是報導靈異事件也必須裝神弄鬼。




老師講到新聞價值的取捨時,以當初邵曉玲車禍照被刊登在蘋果日報為例,指出像這樣照片在以往是不允許被刊登出來的,但是蘋果日報開始起頭,要求畫面的血腥與震撼,藉此刺激買氣。她回憶起當初在報社當記者編輯時,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開會、篩選稿子,選擇哪幾篇要刊出,哪幾篇要持續追蹤報導,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新聞是經過報社特別挑選過的,且不同的報社也有不同的挑選標準。總歸來說,新聞就像炒菜,不同的材料會拼成不同的菜色。



包括澤山大哥等許多人都反應自己現在已很少在看報紙新聞,大多都是透過電視或網路新聞獲取資訊,而且電視和網路的更新消息速度比報紙快速,有時報紙的新聞反倒變成「舊文」了!小老師也說自己同樣較常看網路新聞,而且同樣的新聞事件,可以藉由在網路上搜尋其他篇的報導,得到更全面的資訊和觀點。



在第二段課程中,小葉老師播放紀錄片《有怪獸》,片中對於台灣新聞媒體的亂象提出諸多的批判,像是在新聞題材的選擇上偏向娛樂化、小報化,媒體對社會事件進行公審,還有置入性行銷的氾濫、新聞造假等等問題。觀影之後,大家都覺得片子很好看,但也感嘆舊的問題沒見改善,新的問題又不停地出現,小葉老師也提到,現在不僅是運動選手投向其他國家的懷抱,台灣的電視台所有權也大量被外資收購,葵英姐質疑為何NCC沒有負起看守屬於公共財範疇的責任,也訝異媒體為何都沒報導NCC何時悄悄通過放寬限制的法案,嘉玲也反應電視新聞不但忽略重大議題的報導,也不重視地方社區事務。



在課程結束之前,蕙如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幾則近幾天聯合報和台灣立報紙的板橋地方新聞,蕙如老師以三鶯部落拆遷的新聞為例,比較兩報在報導上的差別。在聯合報方面,報導中所訪問的對象都是以縣政府、中央機關的說法為主,完全不見三鶯部落居民的表述或其他民眾的意見,而台灣立報不僅採用了官方的說法,三鶯部落居民的意見也佔有相當的篇幅,比前者呈現更多元的觀點。藉由這個發生在近期的例子,大家更能感受新聞的建構是如何左右閱聽人對事件的價值判斷。



本次課程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mediawatch/sets/72157615212524188/


0 意見:

張貼留言

 
媒觀在社大|社區觀察報. Design by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