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洪佳儒
老師個別看完同學的作品,給予意見後,開始播放影片「願做旗山人」,讓大家參考。金來問,訪問不是不能有自己在裡面(感覺拍攝者在對話)?老師回應,這原則不是絕對的,但影片中有一段較明顯看出拍攝者的觀點,而有時為引出受訪者的話,而打斷受訪者,可以看現場情況決定是否以對話的方式訪問。如果受訪者停頓,可以稍等一下讓受訪者說完。阿文提出三個影片可再修正的小細節,訪問有互動是可以的,或剪接時消除自己的聲音。另外,採訪時要注意背景、風向,可用遮風罩等器材,收音才不會受到影響。第三,可以針對受訪者所說的話,拍攝對應的景物,讓影片更具說服力。老師回應,遮風罩只是器材問題,大家目前可能都有困難。武重認為,影片無法讓人體會為何要做旗山人?沒有顯現旗山的好、看不出主題和影片內容的關係。老師說,文字比影片表現還多,這樣的問題大家要注意。一般影片架構通常會先有旁白敍述,再接訪談。阿文覺得,一部影片應該要尊重作者的想法,老師認同這是個人風格。老師也提醒分鏡概念,一個景約停留兩三秒就夠了,節奏才不會拖得太慢。另外,阿文說,拍攝時注意逆光,找個角度清楚呈現場景。
第二部影片是公視的教學片,關於身障人士蔡先生以編織手藝為生。阿文認為是個借鏡,可以做得更好。元真覺得這部影片很流暢、主題明確,武重認為歸因好的構想,影片以一個訪談串場。元貞提問為何受訪者表達流暢,老師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為他是生意人,時常說話,與客人互動。或者,先提供受訪者問題,採訪前通常要先給題目讓人準備,顯現題綱的重要性。惠娟也提到器材的重要性,老師說自己用機上麥克風,或者也可以利用字幕補足。
影片摘要
題材:多注意身邊事物,尋找日常生活中可以拍攝的題材。
取得受訪者同意,且拍攝天氣狀況是考量重點之一。
資料蒐集:尋找蔡先生的相關資料,過去報導含生活、受教情形、活動等背景資料,選擇有趣的角度聚焦,受訪者也願意分享。
擬定拍攝計畫:包含日期、天候、地點、器材清單、時程規畫、訪問題目,以防突發狀況而遺漏東西。
現場收音和監聽:準備迷你麥克風、全罩式耳機,後者隔離週遭雜音,知道錄音清楚與否。在受訪者別上小蜜蜂可以拍攝人物真實對話。
拍片使用腳架,可用輕便者,不一定十分專業。尤其不用腳架拍攝特寫,晃動會十分明顯,而且比較不會讓自己勞累。
拍攝角度取決:和蔡先生視線高度相同,較中低的角度,也表示尊重。
旁白重要性和功能:旁白更精粹表達影片內容,節省時間,功能為承先啟後或下結論,且旁白盡量簡短,也許有的人比較希望聽到受訪者的聲音。
錄音:錄製旁白建議另外用隨身小數位相機,隔離外在雜音,並確認聲音狀況好壞。
逆光補正運用:若被拍攝者處於逆光情況,可用逆光補正,但會犧牲部分細節。可以手動調整。
因自動對焦有盲點,盡量把人物放在正中間,可以免除困擾。
分鏡構圖:拍攝時少用拉近、拉遠鏡頭,可以用特寫、中景、遠景,並依據需要要裁減影片。
影像說故事:物件在人前面,可透露不同訊息。拍攝忠孝東路感受繁華氣氛和蔡先生的工作環境,作為開場,好像看清楚卻又不確定人物,引起觀眾好奇。
上下移動鏡頭:手和臉的關係位置。也可拍些沒有蔡先生的鏡頭,車、樹(情境畫面)等,製造情境。
另外,可拍攝小鏡頭,如小物件襯著忠孝東路背景,產生有趣的角度,顯現東西的不同效果。或拍手的特寫,也可將攝影機架在輪椅上,看在電動輪椅輪上是什麼角度。
採訪剪接:只有人的訪問會很單調,可以貼上不同畫面。
老師建議,常做、拍、剪,將原則轉為習慣,就可以拍出比較好的影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