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化干擾》欣賞與討論
紀錄|唐可歆(媒觀志工)
本週是板橋社大的公民週,本堂課也辦了一個單元講座,開放給其他班的同學來共同參與討論,這天共有二十幾位學員出席,其實還有幾位本班伙伴也一同共襄盛舉,像是葵英姐、彥名、沛霖、澤山大哥、張琦姐等等,還有久違的前期學員玲婉姐也以新髮型現身喔!
一開始,小怪老師先播映一部媒觀最近發行的加拿大紀錄片《文化干擾》(Culture Jam),所謂的文化干擾是指民眾對充滿商業主義的廣告、商品、媒體等等所採取的一種文化反抗行動,這部片子講述的便是三個以不同的行動進行「文化干擾」的現象,包括技巧性玩弄廣告語意的「廣告看板自由前線」組織,對抗迪士尼的比利牧師,和以貼紙、奇異筆解構廣告符碼的卡莉,這些嘲諷和惡搞商業文化的行為雖然不可能一夕之間翻轉整個社會的市場運作,但卻是一個讓目睹這些作為的人們因陷入內心混沌而重新反思消費與文化的契機。
觀影之後,小怪老師詢問大家對於本片有何感想,葵英姐說她對比利牧師的律師所說的一段話印象深刻,那位律師的意思大體是指法律對違法者的意圖和行為的判斷標準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很多行為在當時不被允許,但過了幾年之後因為社會風氣開放,反而不足為奇。玲婉姐則覺得片中那些進行文化干擾行動的人很有勇氣,因為挑戰之後必須面對公權力的責問。另一方面,片中提到幾個在第三世界國家設有血汗工廠的國外知名品牌,如迪士尼、GAP、Banana Republic、NIKE等等,可能在國內可能不是那麼有名,有其他班的學員看了本片反而燃起好奇,想去了解一下這些品牌為何有這麼高的知名度。
小怪老師指出,大部分的迪士尼卡通的內容其實暗藏玄機,像是女性角色的形塑上,總是凸顯女性凹凸有致的身形比例,個性也喜好家務、乖巧柔順(如白雪公主、花木蘭),然而,近年來迪士尼卡通也開始改變製作方向,發展不同的故事主題,像是《海底總動員》便跳脫了以往的固定情節。
小怪老師也談到現在我們身處的公共空間幾乎被商業廣告所覆蓋,公車上的Bee TV就是最好的例子,小怪老師詢問大家對公車電視有什麼樣的感覺,玲婉姐覺得對著車上的螢幕看久了,眼睛會感到疲勞,而且有時想在車上想睡覺,電視的聲音會很干擾睡眠。小怪老師提到,香港巴士的電視廣告也有類似的問題,有部分香港民眾覺得乘客和小孩不應該被迫聽看巴士電視,受廣告的洗腦,因此發起了反對巴士播電視的行動,他們以積極的行動抵制廣告入侵人們必須每天乘坐的巴士空間。
談到台灣的文化干擾行動,Bbrother的塗鴉可算是獨樹一格,小怪老師提到不論是樂生療養院的迫遷、嘉義郡役所的拆除,或是公視經費凍結等等的議題,這位同學都以塗鴉的方式來表達個人訴求,並企圖透過公共領域的展示,喚起駐足觀看的路人對這些公共議題的關注與省思。
其實,身為一介平民百姓,我們也可以透過行動來表達個人的意見,個人的力量雖小,但是公民所凝聚起來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小怪老師以今年元月一號的搶救公視大由行為例,指出當天的遊行不僅僅是由公民團體發起的活動,現場還有相當多喜歡看公視的民眾,大家扶老攜幼地到場聲援,表達出他們對公視的支持與熱愛,希望公視不要成為政治互鬥之下的犧牲品,讓公視保有其獨立運作的自主性,繼續製作優質的節目給大家看。
有學員疑惑地表示,現在的社會經濟蕭條,如果我們一味地拒絕消費,是否會導致經濟更加衰退?一方面他覺得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反省過去和現代人的消費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人在購買商品時都是以實際的需求來選擇,在行動上具有自主性,但是現代人容易受到廣告內容的影響來選擇商品,他覺得人們應該回歸到最原始、最簡單的購買動機。
小怪老師回應,人們已經無法回到原始自給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模式,但是身處資本主義的社會,適時地讓自己處於矛盾之中也不是全然是件壞事,人們需要從消費來維持生活運作,但消費絕對不是生活的全部。閒暇之時,我們除了商業設計的休閒活動(如唱KTV或逛街Shopping),還有到郊外爬山或健行等等其他選擇不是嗎?
澤山大哥則覺得廣告早已是伴隨我們長大的東西,它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欣賞的藝術表現,只要我們用有意識、有自覺的態度觀來看廣告,解讀廣告所隱藏的訊息,便可免受影響或左右,我們大可不必把廣告給妖魔化。
相信從今天的影片和討論中,或多或少顛覆了大家對於日常消費與商業廣告的認知,可能每個人心中對當代消費文化既定的觀念或價值因此被攪亂,造成疑惑、困惑、質疑等種種心理不適,但我相信這將是一種良性的「好轉反應」,讓每一位在場朋友都能重新思索商業、廣告、消費是否掌控了我們生活的全部。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4/30 板橋社大公民週 課堂紀錄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意見:
但是我覺得最好笑的是,我們班的同學都在稱讚這堂課很好玩,幫忙拉客打廣告。哈哈...
謝謝可歆,每次都為我們做出很仔細的紀錄(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