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河口人觀後感 陳家豐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文/ kino家豐 2008/10/17

昨天上課時,老師播放「河口人」紀錄片,這部影片是以一位在淡水河上捕魚為生的漁民為主要觀點;影片從河岸邊的漁船切入,一開始說明了一位漁民如何捕魚;也慢慢表達了漁民一家人;如何面對河川生態因為人為的因素而改變,讓他們的漁獲量年年遞減,從生態問題、到生計問題,他們如何應變;用什麼方式承受。




從「河口人」紀錄片當中,我們了解;政府在河川上的工程,或許有不為人知的因素;或許人民也缺乏保護生態;自我保護他們賴以為生的一條美麗河川,從漁民的生活中,可以了解;其實在老一輩的漁民捕撈手法;或許有生態的觀念,捕獲小魚就放生,換捕獲大魚在帶回家中;這樣或許是在保護生態;但漁民因為河道泥沙淤積;捕魚的工具網因此卡在河面上;漁民就把它丟進河
底;但也或許因此,河底生態也被魚網給破壞了;漁民棄置的捕魚網,讓它成為底棲魚類的死亡煉獄場,魚群死後;變成腐爛的有基質,也因此破壞了河川生態。


然而,這些漁民從老一輩的經驗傳承,到自己的摸索與觀察,他們了解魚群的生活形態、天氣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這些他們都瞭若指掌,他們說:「從前的魚網撒下,捕獲的漁獲量,足以養活三家人口;但現在的魚網撒下捕到的漁獲卻是屈指可數」。這樣的問題,或許是政府、或許是人民應該有自我約束,應該有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的自我觀念,才能讓自然界不因此破壞,才有美麗而自然的生活空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

 
媒觀在社大|社區觀察報. Design by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