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NEWS-第五週(0410)媒體亂象背後的結構問題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4月10日「做個獨立特派員」課程要討論媒體結構與內容的關係,在這堂課程中探討「媒體亂象」背後深層的因素。當問到大家覺得「媒體該不該被國家管理?」時,幾乎每個人都覺得,或多或少媒體應該要被管制的,雖然他們有「新聞自由」,但是新聞自由的界線又在哪裡呢?

其實,國家與媒體的關係很微妙。支持「自由市場」原則的人會認為:「國家根本不要管媒體,因為在一個流通、自由的市場中,好的貨品會被留下來,而爛東西會被淘汰,一切讓市場來管,才代表民主與自由」;但是提倡「國家發展優先」的人,認為媒體應該是宣導國家政策、增進國家發展的工具;在威權主義國家的媒體,則會變成「宣傳機器」。

媒體亂象的問題,大多數人最常見的是「內容不良」,其中包括了色情、暴力、廣告化、蔑視人權等等。但是這些問題內容的呈現,其實是奠基在「先天管制不良」所造成的。如果在傳播相關法規上,針對符合公共利益、保障多元文化等項目做出規定,今天才有辦法讓媒體企業必須循著「法規」,做該做的事。這也就是為什麼「結構會影響內容」的原因。

在台灣,媒體在過去威權時代下,被政治把持,不僅成為當時政府的宣傳機器,也在媒體寡占、壟斷的時代下,逐漸建立龐大的勢力。導致當時台灣要推出「公共電視」的過程,備嘗艱辛。當時與台灣政治狀況類似的南韓,最後卻走上一個比較完整、健全的公共廣播體系的媒體結構,相較於台灣目前的公廣集團,因為起步慢、經費不足、國人普遍認識不夠,如今仍然不夠完備。反觀發展公共廣播已久的澳洲、英國、日本等國,都已經建立出一套符合公眾期待、照顧弱勢需求、高品質的品質的公共電視了!所以,健全的媒體環境與強大的公共廣播體制的建立,然需要國家周全的政策與規劃,才有可能實現的。


課後的討論中,大家已經逐漸朝向自己的專題邁進。因為昆龍大哥要做的「腳踏車專用道」的主題很龐大,也吸引了一些想要一起做的夥伴。像是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的婕端老師與假日會帶孩子去河邊騎腳踏車的淑華姐,也即將加入昆龍大哥的專題行列,使得這個專題變得更加完整。

0 意見:

張貼留言

 
媒觀在社大|社區觀察報. Design by Pocket